林黛玉不等薛宝钗说完,白皙的脸上就起了腮红,手提着丝巾挡在脸前,只露出眉眼。
“我们老爷心细的很,锦乡侯府送了一批宝物来,老爷心一动,竟然有了兴致。”
“让你瞎说。”
林黛玉不让薛宝钗说,知道她下面的话不好听。两人的丫鬟翠墨、蝉姐、雪雁、紫鹃、春纤等也不上前,满屋子的笑声。
“你不让我说,岂不是你心里有鬼。”
薛宝钗堵住了林黛玉,林黛玉气急,又觉不好意思,坐立不安的望着薛宝钗。
“老爷那日见园里的梅花,折了两枝,也是用锦乡侯府送到那一对瓶,亲自灌水插好了,叫个人拿着来送给我。”
“我还纳闷呢,为何要送两瓶,后来看到林妹妹才想起,屋里不正好是两个人。”
晴雯第一次听到这件事,心里又酸又无奈,却也奇怪,宝姑娘真的不在乎吗?
“可惜林姑娘不喜欢,她好心一动,送去了三姑娘处。三姑娘做事大气,连跟的人都得了福了。
可巧那日我让文杏拿去的,三姑娘见了这样,喜的无可无不可,竟叫人拿了几百钱给文杏。几百钱事小,难得文杏得了这个脸面。”
晴雯不知道如何回话,迟疑的坐着。
“难得老爷心细一会,就是林妹妹不领情。”
薛宝钗笑道。
林黛玉起身。
“你这么说,我就要回家去,你请我也不来。”
薛宝钗起身拉着林黛玉,笑道。“都没有外人,说些玩笑话,你怎么还当真了。”
林黛玉恼也不是,笑也不是。
“进了这个门,我可不让你走。”
薛宝钗话里有话的说道。
……
“进了这个门,我可不让你走。”
唐清安默默的念道。
晴雯不傻。
虽然不明白薛宝钗为何说这些话,但总感觉她话里有话,但是却想不明白。
本来是觉得自己多疑,但老爷回来后,仔细的询问,让她不要漏过一个字,她就明白了事情不是那么简单。
薛姑娘在贾府的时候就人人称赞,上下都说薛姑娘的好,晴雯从来不认为薛姑娘是一般人。
男主外女主内。
这个内不只是家事,指的是家业。
薛宝钗有她的心机,也没有藏着掖着,她相信自己能懂,唐清安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分寸。
薛宝钗的分寸控制的极好,即不让他有指责的地方,也让他不升起反感。
想到印象中的那个小丫头,唐清安只能当做不知。
别说家里的女人,就是外面的属下,谁不是各有各的心思,各有各的算计。
金江镇盘子大了。
从一开始的东海堡与辽民两股势力,通过双方的联姻逐渐合拢一起,人心稳定,但是也代表了排外。
犹如当年东海堡出身的将领,排挤辽民将领。
现在的形势变了。
辽东本土势力,开始排挤来自国内的势力。
林如海成为左支使,就受到了很多人的暗中反对,包括贾冰,柳湘莲,张友士等国内的人才,也受到了排挤。
以及年轻一代的薛蝌,秦钟,王仲,薛蚣。
薛蝌在奴儿干的处境,唐清安不是不知道,更不提金忠善,刘兴祚等人。
唐清安必须要扭转这股风气。
排外。
刘承敏是不是外?他唐清安是不是外?
当下的情形还不严重,因为来自国内的人才还不多,但是未来的时间里,国内的人才会越来越多。
可以确信。
如果不提前加以制止,到时候很容易形成派系,这对金江镇的未来是不利的。
让林如海成为左支使,即是因为他的才能,以及推广他的新学,更有他的身份的原因。
平衡。
无论古今中外,必须要保持平衡。
林如海的政治觉悟,唐清安是信任的,但是该试探的还是要试探。
联姻就是最有利的手段,林如海会不会和本土势力联姻,唐清安不会等尘埃落定的时候再来反对。
而是一开始就掐死风险,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。
这也是唐清安放任薛宝钗的原因。
常把林黛玉接来府中,正好杜绝了风险,她是有意还是无意呢?唐清安不会小觑自己的媳妇。
少年时,他可是惊叹过小姑娘的慧根。
薛宝钗说的这句话,就差明着告诉自己,让自己放心。
唐清安摇了摇头。
王府的心思,虽然藏得深,但是瞒不过他。
只是政治与感情上,他的确需要王府的势力,还有国内的人才,以及薛宝钗暗中出手稳住的家业。
“女人太聪明了,真是麻烦啊。”
“女子无才便是德?”
晴雯忍不住问道。
“当然不是。”
唐清安否定。
家里有贤内助,作用非常的大。
汉高祖的媳妇吕雉,唐太宗的媳妇长孙皇后,朱元璋的媳妇马皇后……
他们的成就,背后的女人发挥了不小的作用。
犹如他当初刚建立金江镇。
起势太快,他的根基并不稳,和手下们才认识几个月?哪里有什么感情。
感情不牢靠,是致命的危险,朝廷只需要一封诏书,就能让他就地免职。
秦可卿出面拉拢各家的家里人,促进了他和手下们的感情,为他站稳脚跟发挥了重大作用。
物是人非。
他现在不需要秦可卿了,但是当年的作用无法否定。
“你别想太多,伤脑。”
唐清安劝道。
“老爷原来是嫌我笨。”晴雯恨恨道。
晴雯虽然不傻,但是比起探春和薛宝钗的敏锐,的确是有差距,唐清安本是好意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:阅书斋(m.yszbook.com)红楼从辽东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